简/繁
欢迎光临!今天是:
南平市侨联>> 走进南平

建阳建本雕版印刷

发布时间:2020-08-31 16:53:58  作者:本站编辑   来源: 本站原创   浏览次数:
分享

在闽北历史上,最具世界性影响力的文化现象有两样:1.从人物方面来讲是出了个朱熹,“东周出孔丘,南宋有朱熹;中国古文化,泰山与武夷”;2.从事物方面来讲,是出现了建本图书。

 建阳文史专家刘建在《大潭书》中认为建本起于唐末,建本研究专家方彦寿在《建阳刻书史》一书中认为建阳刻书萌芽于五代。遗憾的是,迄今国内外还没有发现一件唐末或五代建本图书的实物。对于建本图书,大致可以使用这样的表述:兴于宋、盛于明、亡于清。其中以宋代建本成就最高、影响最大。

 北宋开国承五代乱离之后,书籍刊刻甚少。又历经战火洗劫,经史典籍了无孑遗。刻书之事至宋真宗时才兴盛起来。北宋朝廷曾在公元966年(乾德四年)和公元978(太平兴国三年)两次下诏在全国范围内征集亡逸书籍。通过给官给钱等各种办法鼓励民间献书,结果十分奏效。至公元1005(景德二年)五月,真宗到国子监视察阅书库,曾问祭酒邢昺:现存多少书版?邢昺回答:开国之初不到4000,有十多万,“经史正义皆具,书版大备”。宋开国于960年,40多年间书版增加二三十倍。

 北宋初期的刻书主要限于官方刻书,且精于校雠,往往要经三、四道校勘才能成书,由国子监直管,刻书周期长不言自明。在公元1064年(治平元年)之前,朝廷对擅自镌刻图书是严加禁止的,民间刻书要向国子监申请才行。到1068年(熙宁元年)之后擅刻之禁松弛,私刻坊刻大量兴起,几乎遍及全国各地。建阳刻书业的兴起也应当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。其后全国形成了三大刻书中心:杭州刻的称为浙本,四川刻印的称蜀本,建阳刻书主要集中在麻沙、崇化两地,称“建本”,又称“麻沙本”。

由于建本以私刻、坊刻为主,在书本刻印、排版方面都进行了创新,在出版发行量上大大超过了以官刻为主的浙本、蜀本。南宋时期“闽学”兴盛,梨木、“建阳扣”竹纸、松烟墨等材料充足,进一步推动建阳的印刷业,使其有了 “图书之府”的美誉。清顺治年间,由于兵燹和严厉的印刷管制,以及建阳相对闭塞的地理位置,建阳建本雕版印刷业逐步凋零。

图片1.png

建本在刻印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特点:一、字体大多娟秀清丽,介于颜柳之间。二、大部分建本用本地竹纸印刷。三、版式上,官刻一般半页十行,字大行疏,私刻、坊刻半页十二三行。多采用左右双边,细黑口,在边线左上角刻“耳子”,耳内刻篇名或小题,便于翻阅。四、大多采用上图下文,以图辅文方式,图的左右还有对联式标题。五、建本封面还印有各家堂号,在序文或卷末处印有牌 记(书牌、刊记),作为书堂的广告品牌。

 建本在历史上有哪些创新和特色,大致有如下几点:

 版式上的更新。宋建本以前的经史书都是正文与注疏分刻,不便阅读;建本将正文与注疏刻在一起,大字刻正文,下刻小字为注释,往往分两小行与正文大字平行,上下对照方便了读者。宋建本版式以半叶十行本居多,左右双边用细黑口,便于折叠和装订,看上去也更美观。有相当一部分采用“蝴蝶装”,对书页起保护作用。书页左上角增刻“书耳”,上有篇名或章节作引子便于读者查阅。上图下文、图文并茂是建本的又一大特色。建本在全国率先使用插图,尤其在明清通俗读物中大量增加插图,深受中下层读者欢迎。所形成的建本版画在明万历前后达到鼎盛,成为著名的建安派小说版画,对后期版画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。

 建本多用竹纸印刷,从字体上看,主要有两种:瘦劲者学柳、欧,秀雅挺拔;丰腴者学颜体,气势雄伟,笔势生动而不笨拙。好的字体不仅需要有好的写手,缮写要佳,还要有好的镌刻者,不致走样。刻工古劲、刀法凌厉,说明建本书坊刻工有较高文化修养而不是纯粹的工匠。他们对书法感悟力强,能把握字体的神韵,所以杨万里才有“传刻疏瘦不失真”、“字如霜雁点秋云”这样的评价。

图片2.png 

 建本刻书内容丰富,除了经史子集丛五部俱备外,生活日用类图书尤多。特别在明代,通俗小说刊刻蔚然成风。当时刊印《三国演义》、《水浒传》等通俗小说获利颇丰,加上小说书稿奇缺,建阳书坊编纂刊刻历史小说成为热潮。如熊大木的《全汉志传》、《大宋中兴通俗演义》等,后者是岳飞抗金题材的最早长篇小说,清代钱彩、金丰所著的《说岳全传》就是在熊大木小说基础上加工而成的。此后又有余邵鱼、余象斗等人编撰讲史小说,将自编自刻通俗小说推向新的高潮。余邵鱼的《列国志传》是中国最早以东周列国故事为题材的长篇历史小说,对后来《封神演义》一书产生重要影响。余象斗编撰的公案小说则对后期产生的《包公案》、《施公案》等产生了不小的影响。

 当然,建本也有不足之处,如雕刻不精、校雠不严等,特别是明万历以后,坊贾图利,存在偷工减料、有意作伪等行为,留下不少遗憾。

 

 

 

2005年,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,建阳建本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。


版权所有:南平市归国华侨联合会
备案证号:闽ICP备11004646号
闽公网安备:35010202000722号
涉密不上网 上网不涉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