简/繁
欢迎光临!今天是:
南平市侨联>> 侨界要闻

【侨史留芳】何秀夫与福益华的红军缘

发布时间:2024-11-05 16:56:04  作者:本站编辑   来源: 本站原创   浏览次数:
分享

福益华是清朝末年自愿留在邵武的美国传教士,他与何秀夫有什么关系,与红军又有什么缘份呢?

说起来造化弄人,福益华1892年毕业于耶鲁大学医学院后,同年11月来到福州,1893年1月抵达邵武,在邵武四十年,造福闽西北200万人民。他依依不舍地离去,主要是因为红军部队的到来。因为此前,已经有圣教会的2名女传教士无端被杀害。《邵武四十年》载,1932年冬,朱德率领的红军兵临城下,迫于形势,福益华最后一个撤离了邵武城。原本以为还会回来、也极想回来的福益华,带着深深的眷恋和遗憾,登上了邵武县县长为他准备的鸡公船,向下游而去。

然而,他没有想到,他此前行医问药,救死扶伤无数,培养了不少医护人员,无意间也培养了一个红军医院院长。这个红军医院院长的名字叫何秀夫。

在赣东北革命老根据地,何秀夫是一个响亮的名字,至今仍被传颂着。他曾经担任赣东北红军医院第一任院长、闽浙赣省工农医院院长等职。他把精湛的医疗技术,乃至宝贵的生命,都献给了光荣的革命事业。

何秀夫,1882年出生于福州水部,1894年随任邵武府千总的父亲何云斋迁居邵武东关。现在的中山路25号德育园就是他的住所。

青年何秀夫在邵武期间,先是师从耶鲁大学医学院毕业的传教士福益华,刻苦钻研,后又就学于延平士比里医院,炼就了一身过硬的医疗技术,1910年前后在顺昌洋口同济医院当医生,成为一名职业医师。后来又到素有江西四大名镇之一的赣东北河口镇(今属上饶市),私人开办“重生医院”。取名重生,就是要重新给病患者一次生命,饱含了他向善的心志和救死扶伤的医德。从业期间,他结了婚,生育了3个孩子,有一个生活优裕、幸福美满的家庭。

1927年底前后,方志敏初创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,缔造了红军一个连。随后,革命根据地历经“由弋(阳)横(峰)而信江,由信江而赣东北”的发展阶段,形成了“工农武装割据”局面。红军部队在战火中,由一个连壮大为一个团。

期间,国民党军队对革命根据地连续发动反革命“围剿”行动。在反“围剿”的频仍战火中,红军指导员伤亡很大。一时间,救治伤病员,增强战斗力,成为刻不容缓的工作,摆在方志敏等领导人面前。

革命根据地地处穷乡僻壤,原本就缺医少药,医疗条件极差。方志敏只能从实际出发,于1928年9月创办了红军调养所,请了一位名叫杜振芳的人当医师。杜振芳是江西高安籍的江湖武士,懂得治疗跌打损伤,但不会看病,凭他和几个徒弟,难以适应革命战争的需要。方志敏日夜思虑,想要创办一所红军医院。何秀夫在河口镇行医,名声在外,方志敏了解了他的为人与医道后,决心聘他来苏区。

1930年6月,红军攻下河口,在撤离时,何秀夫受到方志敏诚挚相待,进行了热情的谈话。他本就思想进步,倾向革命,方志敏欢迎他参加革命,他毅然别离妻儿家室,放弃优裕生活,带上几名医务人员和全部的医疗器械及药品,来到红军调养所。在弋阳县仙湖村,方志敏把红军调养所改为红军医院,任命何秀夫为第一任院长。他在红军医院施行外科手术,开刀取子弹和弹片,还进行接骨、截肢等大手术,减轻了红军指战员的伤痛。有一次,当地有位产妇难产,闻讯赶至的何秀夫施行剖腹产手术,保住了产妇母子,被当地百姓称为“活神仙”。

《邵武四十年》一书说,石先生(真名叫姚时雍)成为福益华的第一个学生后,很快又有一个叫曾金基的学生,后来成为福益华医生的主要助手。书中说:“在他的学生中,没有其他人比得上曾金基,这位年轻的学生极其聪明,而且讨人喜欢。爱德华说他是天生的医生,从来没有见过有谁能像他那样包扎绷带。他有一双魔术师般的手,灵巧又轻柔.......”

书上所说“曾金基”是英译名,真名叫冯金琪。福益华收冯为学生后,经福益华多年精心传授与培养,冯金琪学有所就,成为一名合格的西医。福益华1907年搬进协和楼后,与冯金琪家作了邻居,两家经常走动,关系也越来越好。1916年6月,冯金琪继石先生之后,在邵武开了第二家西药店,药店就在自家的一楼,大部分时间由妻子张友凤料理,生意很好。

1924年,在福益华的鼎力资助下,冯金琪以自己的字命名,创办了邵武第一家本地人创办的西医医院——仲泉医院(前称仲泉诊所),坐落于东门外遵道坊,现中山路149号。1927年,冯金琪受福益华之托,到福州购买医疗器械,所乘小火轮在南平附近江面倾覆,为救二儿子冯玉珩和姚慈明身亡。冯金琪的大儿子冯玉珊、二儿子冯玉珩子承父业,继续开办仲泉医院。

而据冯金琪的孙子冯一中说,当年冯家与何家都住东关一带,两家关系很好,过从甚密。冯一中的二伯父冯玉珩在解放后曾和何秀夫的长子何德育(曾用名何德光、何杰)共同经商,到过深圳等地,曾商量一起逃渡香港。冯玉珩顾念家人,将所赚钱财悉数交给何德育后回乡,而何德育到香港后,辗转到了圣堡罗,后来成了巴西著名的华侨首领。

由此看来,何秀夫就很有可能与冯金琪共同拜师福益华,至少有在冯的仲泉医院努力工作和学习过,才有了开办私人诊所和医院的经验。至于不少报章展馆关于何秀夫毕业于厦门医科大学之说,以讹传讹,颇不可信。

1930年7月6日,方志敏指挥红军独立团智取瓷都景德镇,又礼聘邹思孟、邓怀民、周延林3位名医来苏区。一个月之后,红军独立团壮大为红十军。1930年10月29日,红军医院也随着革命战争规模的扩大,而扩建为赣东北红军总医院,由毕业于日本千叶医科大学的医学博士邹思孟任总医院院长,何秀夫任副院长兼外科主任,邓怀民任副院长兼内科主任,钟洪达任事务主任。

为了培养一批苏区的红色医务人员,红军总医院还附设了红色医务学校。何秀夫在红色医务学校兼职讲授外科医术。据当年在该校学习过的老红军宣金堂(建国后曾担任上饶行政公署副专员,已逝世)回忆:何秀夫学识渊博,讲授解剖学具体生动,令人印象深刻,后来接替邓怀民第二分院院长职务的龚向林就是何秀夫的学生。

1931年2月,苏区首府从弋阳县芳家墩迁至横峰县葛源镇。1931年11月,赣东北省苏维埃政府成立,这里成了红色省会。1932年入冬,红军总医院下设四个分院,分别设在横峰、贵溪、德兴等县。总医院开始设在弋阳仙湖村,后搬迁到磨盘山祝家。

1932年12月,随着苏区的不断扩大,赣东北省改称闽浙赣省。在赣东北时期,就在红色省会葛源开办了工农医院,方志敏信任何秀夫,任命他为省级工农医院院长。

此时的何秀夫,既要负责全院的工作,给苏区普通群众看病,又要到红军总医院给红军伤员做外科手术,可谓日夜操劳,十分辛苦。在极其繁重的工作当中,何秀夫还挤出时间,撰写了《外科》等医学书籍,培养了一批红色医务人员,为苏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特殊贡献。他的医德、医风、医术在红军指战员和广大苏区群众当中,留下了良好的口碑。

在福益华撤离邵武的那一刻,直到他离世,甚至他的儿子写下《邵武四十年》这本书时,他们所不知道的是,在从江西来的红军里,有不少战士是他的学生何秀夫医治过的。如果历史可以重写,或者如当今一样的通讯便捷,或许何秀夫可以告诉老师福益华:我在红军部队当医生了,红军很需要医生,您也可以留下来当院长!

如果是这样,中国就会出现一个“美式白求恩”,或许就没有加拿大的白大夫了。然而时势弄人,当时的社会现状是:国共两党相争,你死我活。身在红区的何秀夫,为了不给在邵武白区的家人带来麻烦,他是不会也不便随意透漏消息的。

在1934年10月,国民党的第五次围剿开始,11月,省苏维埃所在地葛源失陷,总医院迁至德兴县大田村。根据省委指示,疏散全部伤病员,至此,红军总医院解散。何秀夫大约就是在那个时期,牺牲在赣东北苏区,忠魂与青山为伴。

遗憾的是,因时隔90年,时间久远,知情人都故去了。有关方面人员进入英烈网、弋阳县革命烈士名录和横峰党史及英烈名录查找,没有查到何秀夫在红军时期的照片和牺牲时间、地点及安葬坟墓等信息。但他为新中国做出的贡献,永远铭记在人民心中。(作者:赵许春)


版权所有:南平市归国华侨联合会
备案证号:闽ICP备11004646号
闽公网安备:35010202000722号
涉密不上网 上网不涉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