延平闽蛇崇拜民俗
延平区樟湖崇蛇习俗,起源于秦汉时期。樟湖镇位于闽北最南端。千百年来,当地人传承着古老闽越人崇蛇、保护蛇类的“闽越遗风”,如今仍保留着一座比较完整的蛇王庙。
每年农历七月初七,当地乡亲将巨大的蟒蛇和蛇神连公从“蛇王庙”请出巡游,以此祈求风调雨顺、五谷丰登,合家平安,其队伍编排的内容与规模之庞大,在全国也属罕见。
现民间崇蛇系列活动包括:
1. 正月元宵节的游蛇灯活动。
2. 七月初七的赛蛇神庙会活动。
游蛇灯活动从农历初六起至农历二十一,村民每家每户按姓氏轮流举办,每户一灯,每晚一游。游蛇结束后,人们会将蛇头、蛇尾送进蛇王庙焚烧,祈求蛇神给人们带来“五谷丰登”的好年景。
农历七月初七则是赛蛇种的日子,迎蛇队伍从蛇王庙出发,鼓乐开道,送迎蛇王(张公、肖 公、连公)舆驾。巡游队伍浩浩荡荡,沿街行走,各家各户门扉洞幵,视蛇为吉神,以否火鞭炮迎接。游蛇队伍须绕镇里每条路走一遍,将福愿送达家家户户, 游归蛇王庙后,人们将蛇送到闽江放生。
“七夕”庙会鼎盛于明、清朝代,从抗日战争爆发后活动中断。作为活动主要载体的连公庙,解放初期起被改造作国家粮库。之后,经过文革“破四旧”的洗劫,庙内残余建筑上的雕刻、雕塑以及深藏于民间的许多神像、文物,再一次遭到毁灭性的破坏。其庙宇被占用整整四十年之久,早已面目皆非。
樟湖崇蛇民俗文化深厚根基是在千年的本土文化之中。改革开放后,当地的人们从风起云涌的改革大潮中,闻到了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新鲜气息,曾经被“淹没”的民俗文化历史记忆开始复苏。元宵游蛇灯活动在“破四旧”时中断,1984年重新拾起。
樟湖传承原始古朴的崇蛇习俗,为研究福建古代民间信仰及其流传历史提供了重要佐证,对研究我国南方崇蛇风俗有着重要历史文化价值。
1991年当地群众踊跃捐款10多万元,将旧庙残余的正殿主体建筑整体搬迁到新镇南端,按照旧庙布局图,力求恢复原貌。经过复建,原形初现。10年来不断的修缮,2003年蛇王庙主体建筑完整,福庆堂历史原貌再现,祥光焕发。2005年5月“蛇王庙”被列入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,同时“闽蛇崇拜民俗活动”申报省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。